杭州的冯根生被估了贡献价值
北京外企公开了各类从业者基本年薪
过去的十天真热闹:上海给人才标出了身价,应届博士最高月薪8000元!杭州的冯根生被估了贡献价值,约在2.8亿元!北京外企也首次在年度之初就公开了各类从业者基本年薪。
几条消息,虽不是出得轰轰烈烈,但却震动有力:它们昭示着我国长期以来有市无价的人才劳动力市场进入全方位发育时期。
这些年,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都在努力建设劳动力市场,然而从最早的低层次的劳动力计时保姆开始,到有几个百万元、十万元年薪招聘经理的高层次招聘,其价格都还不是在规范的市场上明码标价。上海市人才市场对1万家单位进行了分行业、分性质、分岗位的招聘岗位月薪调查,向社会公布,可以说开了中国人才劳动力市场“明码标价”之先河。此举产生的教育、培养引导作用远比择业引导大。一个北京初中生举着报纸对记者说,他和同学们都“太关心”这条信息了,它让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博士,而且明白了自己这一代人应该学什么。
作为人才策略之一,人事部等有关部委提出:到达201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将达到8800万人———这在与总就业人口的比率上接近90年代中后期的发达国家水平。
问题是,8800万的人才从哪里来?
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即专业技术人员,截至1998年底,只有3877万人,仅占从业人口的5.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到1/4。
即使这少得可怜的3877万人才,其队伍结构与分布也极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专业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的70%,而新材料、能源、生物技术,环保等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85%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显然,人才作为劳动力商品,如果其交换不进入市场,其生产总量、其产品结构、其品质就不会适应市场。比如,在我们的MBA教育正如火如荼的时候,非名校、低水平的工商管理硕士们已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了;而学电脑软件的学士们,即使身出普通大学,也在今年春节后、毕业前五个月就稳坐在自己的软件设计师的软椅上了。
好在上海、北京等地,人才市场正朝着有市也有价的方向发展着。
(《经济日报》4.6隋明梅文)